• 聊城青年美术家协会
  • 聊城青年美术家协会
  • 聊城青年美术家协会
专访大庆甲骨文书法传承和发展推动者董洪涛——承古泽今
发布时间:2021-08-03
点击数: 766           作者:聊城青年美术协会
  • 他执着于研习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大型展览40余次,并多次获奖;


    他致力于甲骨文书法推广,编印了《甲骨文四言吉语》,创办了“甲骨文书法微刊”公众号,策划举办了“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精品展”等全国展览,收获诸多好评;


    他便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庆印社执行社长、大庆甲骨文书法传承和发展推动者董洪涛。


    不久前,由他策划组织的“‘百年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篆书百家主题书法邀请展”受到了全国书坛的好评,而他的甲骨文篆刻作品,入展“全国100名篆刻家竞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篆刻网络展览。


    近日,记者对董洪涛进行了专访,与他一起畅游了那纵有数千年历史、广至书法万象的甲骨文世界。


    “冷门”与“绝学”


    “‘心’字真像一颗心脏,‘水’和‘山’,看上去就是山水的模样……觉得这些甲骨文字特别有意思,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董洪涛告诉记者,那年,刚满16岁的他考入了我省一所中专学校,因结识了学校当时的书画协会主席,而喜欢上了书法,开始临习楷书、隶书等各种书体,“1993年参观一场展览时,我第一次看到甲骨文书法,一眼入魂,迷上了甲骨文的古朴、象形与情趣的线条美,从而有了写好甲骨文书法的想法。”


    研习甲骨文,向来被视为古文字学之畏途;甲骨文书法,也系书法艺苑中的冷门。因文字留存较少,创作有很高的难度。董洪涛选择甲骨文,无疑是选了一条艰难而苦涩的路。


    业余爱好写出了专业水平。时隔多年,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因为甲骨文书法太‘冷’,很多人都劝我选相对容易一些的书体研习,把甲骨文作为一个辅助书体去对待,家里人也觉得我是‘不务正业’,但我却把甲骨文书法当成一门‘绝学’,一项让我穷极一生追求的事业。”


    有梦想,才有信念,也就有了动力和方向。


    “甲骨文历史有4000多年,文字4500多个,研究历史刚过百年,能释读的只有1500余字,可光是认字、识字,我就用了5年时间。”从点滴认字到现在创作起来游刃有余,董洪涛回看自己研习甲骨文书法的历程,百味俱全,他说,当初身边没有甲骨文方面的专家、老师作指导,亦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自己便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集殷墟文字楹帖》《商甲骨文选》《甲骨文字典》等书籍自学,不断深悟用毛笔写甲骨文的心得,后来又把作品邮寄给刘江、李刚田、王友谊等全国知名的篆书大家求教。


    董洪涛的勤奋,加之名家的指点,他重点在以笔代刀、“刀笔味”上下功夫,逐渐实现以毛笔、软毫的丰富表现力及其笔法为主导,以甲骨文的刀笔味为基调,表达出甲骨文字之刚健猛利、错落有致、真率质朴、自然天成的效果,实现刀笔味与软毫韵味的自然和谐的统一。


    集字创作与自成一家


    甲骨文书法之难,难在用字——文字量有限,有些字难以查询。这就需要书法作者不止会集字,还应大致通晓古文字学,知道文字的来龙去脉,对甲骨文有深厚的积累和很强的变通能力,这样才能将这种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创作时做到游刃有余。


    董洪涛告诉记者,在目前能释读的1500余字的甲骨文中,常用的仅千字左右,远远适应不了当代书法创作的需要。创作过程中,要坚持严谨的态度,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宁可不写或避开甲骨文中没有的字,也不能随意杜撰。


    “由于用字的限制,大多数书家的甲骨文书法创作还停留在集字、集联的阶段,仍不能广泛地创作长篇幅的古典诗词、名句作品,对联、斗方、扇面等少字类作品依然是当代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流形式。”谈到甲骨文在书法创作上的限制,董洪涛话锋一转,“用字困难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可用金文、大篆、楚简等代替,使其‘甲骨化’,做到章法及用笔的统一。亦可通过自作诗词联赋的方式,解决甲骨文用字问题,让甲骨文书法有更广阔的空间舞台,只是,这需要更多的古文字学知识。”


    为了有足够的古文字积累,董洪涛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翻阅专业书籍和资料,然后将搜集、整理出来的文字根据所书写的内容,集字成篇,可以随时拿来为我所用,即便是现在,已成专家的董洪涛仍保持着这一习惯。


    “因甲骨文字体的局限性,包括专家在内的很多人对它都知之甚少,当初我的很多投稿作品都石沉大海。”董洪涛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但2005年,他将甲骨文入印创作的篆刻作品,获得了素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誉的西泠印社举办的首届中国印大展的提名奖,这无疑坚定了他在甲骨文书法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中外甲骨文书法名家邀请展,中国文字博物馆2013年甲骨文书法名家提名展,中国文字博物馆2020年甲骨文书法精品展……40多个国家级大展的入展和获奖,记录着董洪涛近三十年研习甲骨文书法和篆刻的历程,也充分说明,他书路的正确和功夫的老到。


    也正如此,董洪涛的甲骨文书法风格成为了全国众多书法爱好者追摹的对象,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流行。他的众多“粉丝们”不仅在创作内容上竞相效仿,而且在章法幅式上亦步亦趋,由此也可感觉到他的甲骨文书法成就在当下书坛的影响。


    传承文化与滋养心智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于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宣传推广甲骨文,可以使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对于加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董洪涛说,作为甲骨文书写艺术、篆刻艺术,甲骨文书法和篆刻的推广,有助于甲骨文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思及此,董洪涛自觉把推动大庆甲骨文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用甲骨文书法传承中华文化,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利用半年的时间,整理了400句四言吉语汇编成册,于2014年印发千册的“口袋书”《甲骨文四言吉语》,深获同道师友好评,因印数有限,一度“脱销”;策划举办的中国篆书百家提名展、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家“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脱贫攻坚主题展及“‘百年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篆书百家主题书法邀请展”等正能量主题的全国展览,更是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评如潮,被国内专业媒体纷纷报道。


    其实,记者最早接触董洪涛,是2019年,当时市直机关工委选派他到杜尔伯特连环湖镇二龙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期间。当时,他委托朋友通过直播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义拍,所得收入全部用于二龙山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他这种用文化精准扶贫的举动,在我市书法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在那之前,他在林甸县东胜村驻村时,连续三个春节为村民义务写春联、送福字2000余套,还装裱几幅自己的作品,送给村里获得星级文明户的家庭和老党员,“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家的脱贫心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董洪涛为自己取斋号——契斋(意为甲骨文),他希望自己能一直研究甲骨文,并且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聊城青年美术家协会 版权所有 © 2021  |   鲁ICP备2021027755号   |   站点地图   |   技术支持:果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