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二年九月,我与聊城大学美术系师生共同前往泰安五埠岭写生,十余天间,各处踩点、选景,在古村与自然间启迪灵感,笔绘草草,将之记录。写生活动结束后,归家将这些灵感雏形精心整理与完善,在此选取十余幅写生作品配之相应场景照片进行展示,并对武晨明老师的撰文评品表示感谢!
观韩英凌五埠岭水墨写生随想
武晨明(聊城大学美术系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九月过半,我作为领队老师带领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学生前往泰安肥城五埠岭写生,特邀韩英凌老师作为指导教师随队前往,月底返程。10月某晚,韩英凌老师发给我一系列本次写生的小画,细细观赏,小画笔墨精彩、精妙。
气势雄健是这批画给我的第一印象,想要在画面中传达气韵是困难的,谢赫在“六法”中,荆浩在《笔法记》中都将气韵作为中国画最高准则。画中雄健之气首先体现在用笔之上,正如陆俨少所说,”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要一揿到底,揿的重,揿的杀,不管笔头上水多水少,或干或湿,要有断绝,无所疑忌。”韩英凌老师的线条正是如此,灵活运用整个笔头,起倒提按“书写”出宽厚肯定兼具浓淡干湿变化的线条,恰好与具有粗糙土石质感的山村达成内容与形式的一致,从而传达出这种“壮阔”的笔意。
气韵与笔意是作品因与内而浮与外的蕴含,是隐性的不易被察觉到的,而外在的形式则是直接作用于人们视觉,简约而丰富的形式则是韩英凌老师作品抓人眼球的关键性因素。纵观这些作品,并没有描绘大场景,全都是乡村的一角,诸如:一石墙、一篱笆、一辆车、两间屋、三棵树,皆为局部之景,但给人的感觉确实绵延深远的空间,这种景少意长,笔简意阔效果的营造得益于韩英凌老师的匠心设计。仔细读画,在构图上,韩老师提炼出各个景物“骨干”,以树形、地形、屋形将画面进行分割,使整体局部之间关系和谐稳定,在稳固的同时又不失灵动。在造型上,韩老师对物象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扭曲房屋的形状和地面的线条,将看似不准的线条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给画面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律动感和生命力。“意笔造型”是韩老师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以笔写形,不依据事物的视觉形象,以墨笔建构事物结构之象,尤其体现在丛树的描绘中,写的是“心中之形”而非“眼中之形”,首先概括整片树形,找出整体变化起伏,而后在整体框架中“写”以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笔块”,笔块的形状以线条有选择的进行补绘,虽是简约概括的形状,内部却充满着丰富多变的笔意,营造出一种从有限到无限的意象。
总之,这批作品表现出画者对画面形式构成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韩老师主动选取现代绘画元素,表现中国画新面貌,在自我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并没有忘记在传统艺术上汲取养分,在新颖的作品面貌中同时也可以看到对传统笔墨意趣的坚守。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朋友和后辈也希望韩英凌老师坚守初心,继续前行。
韩英凌 (曾用名韩英岭)
1966年生于山东高唐。1986年参军, 先后供职于江苏省军区政治部, 沈阳军区后勤部从事军队文艺工作。1994转业,就职于聊城市文化馆,现为正高级研究员。
先后获得“聊城市文化英才”,“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水城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2007年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跟随卢禹舜先生学习研究中国山水画。作品多次在国家展览中获奖,并出版有《翰墨随心》—韩英凌国画作品集、《韩英凌山水画作品集》、《韩英凌速写作品集》、《造化心源》、《明心见性》、《玄化无言》、《澄怀味象,墨迹心游—韩英凌水墨作品》等作品集。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聊城大学特聘教授,聊城市政协委员。